从小木船到远洋轮——转型中的浦东海洋渔业
因为围海造田、水产资源减少等原因,尽管拥有100多公里的海岸线,但浦东新区近海渔业的发展前景黯淡,不少渔民放弃多年的营生,“上岸”讨生活。浦东海洋渔业往哪里走,转型势在必行。10月18日,三艘“浦东籍”远洋渔船将从芦潮港起锚,前往遥远的西南大西洋海域从事鱿鱼钓作业。三艘远洋渔船的启航,标志着浦东渔业正驶向远洋。
■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章磊
远洋渔船整装待发
和顺渔业新建三艘远洋渔船,享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财政补贴。三艘渔船将从芦潮港码头出发,前往大西洋作业,捕捞的产品,将首先回馈国内消费者。停泊在芦潮港的三艘远洋渔船,分别是沪顺渔06、07、08号船,隶属于注册在芦潮港的上海和顺渔业有限公司。三艘船的规格相同,实际吨位为1253吨,总长71米,船宽10.8米,都是专业的远洋鱿鱼钓船。
在三艘远洋渔船上,周金官几乎倾注了全身的心血。作为上海和顺渔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,他一直在为这三艘渔船奔波。 今年8月9日,三艘渔船进行了交接仪式,一个礼拜后,和顺渔业拿到了国家渔监局的所有证书。10月18日,三艘远洋鱿鱼钓船将从芦潮港码头出发,前往西南大西洋作业,抵达作业海域大概需要45天左右。鱿鱼的渔汛期通常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5月期间,三艘船抵达作业海域,正好赶上渔汛。 周金官估计,最快明年4月,上海市民就有希望品尝到来自这三艘远洋渔船的深海绿色食品。“根据上海市水产管理部门‘产业外扩,产品回国’的要求,船队捕获的鱿鱼,回国率要达到80%以上。公司初步设想,第一年的产品回国率达到100%,这也是为了回馈国家以及上海市对公司的支持。”
浦东渔业谋求转型
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,浦东渔业从近海走向远洋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。减少近海船只,增加远洋生产,拉长产业链,成为浦东渔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。浦东新区农委副主任唐龙辉介绍,根据新区“十二五”规划,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打造都市现代化农业,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,除了发展“名特优新稀”的农业产品,还要让农业兼具旅游、观光、休闲的作用,实现经济效应、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功能的统一。
近海渔船逐步减少,远洋渔船则要增加,同时,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是浦东新区渔业转型的关键。周金官透露:“根据公司设想,一方面还要继续增加远洋渔船,扩大船队规模,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芦潮港建设国家一级渔港的项目,在芦潮港地区建冷库和加工厂,拉长产业链。” 这一思路,契合了浦东新区在渔业转型方面的思路。唐龙辉介绍说,对于那些“上岸”的芦潮港渔民来说,新区政府也在充分考虑他们今后的发展道路。“和顺渔业在芦潮港码头的冷库和加工厂建成后,可以给‘上岸’的渔民提供三产岗位,解决一部分渔民的工作问题。” 而另一部分渔民也有其他的发展途径,例如返回农田。“浦东的渔民,大多不是纯渔民,很多人以前就是种田人,”唐龙辉说,随着政府对农田补贴政策的加大,渔民“上岸”种田,收入或许更有保障。